沉默的多數

2014年5月11日 · >>F00070

看到反性弱勢人士自稱「沉默的多數」,我不禁笑了。

如果100個人中,有5個表明支持A政策、反對B政策,5個表明支持B政策、反對A政策,那麼剩下來沒發表意見的90個人,實際上也只能算做是處在「原初的渾沌狀態」。也就是不論他們心中支持哪個政策,或兩者都不支持,既然他們都不出聲,在民主的社會中,就只能把他們當作沒有意見。

就算這90個人心中也都默默的支持A政策好了,那5個表明支持A政策的人也不能因此說明他們代表了「沉默的多數」,因為那90個人並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等於「沒有意見」,因此你就無法去說有什麼人能夠「代表他們的意見」,因為「沒有意見」本身是不能被「代表」的。

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代表」,就只是一種無效的宣稱,或者強迫將那90人納入己方立場的強制作為,這是侵犯他人的作為。不論那90個人沒有發表意見的原因為何,不論是不願、沒有動機、或沒有機會發表,我們都必須尊重他們「不發表言論」的自由,而不是強行「替」他們發表,或自顧自的給他們貼上標籤。

可以了解他們為什麼不發表,可以鼓勵他們發表,可以幫他們找動機,可以幫他們找機會,可以幫他們移除發表前的障礙,但就是不能「替」他們發表,更別說強硬將他們拉做支持自己立場好作為替自己背書的工具。

「沉默的多數」根本就不存在,發表過意見的人才能算做特定立場上的支持人數,也才能來比較是多是少。沒發表過意見的人,等於無法計數的渾沌狀態,因此無法說是「多數」還是「少數」。


後記:

沉默的人當然並非沒有在思考,只是他們應該被尊重,無論是造成沉默的原因,或這沉默這件事本身。因此,把他們說為「某立場的多數」,或甚至說為「和我同立場的多數」,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沒有權力代理他們,直接替他們選邊站,在他們頭上貼上標籤。

「沉默的多數」完全就是一種政治術語,他只是讓某立場的人感到自己深受支持,在心理上以為自己擁有多數。而「沉默」這件事,一方面可以說成因為被對手陣營壓迫而不敢出聲,另一方面又可以說成己方聲音弱小是因為支持者沒有發出聲音。這在操弄己方支持者上,可以讓己方支持者增加信心,並加強「我群」的概念,在操弄場邊觀望的人時,就變成說明自己是多數,卻又同時要訴諸自己為弱勢,好讓觀望者在心理上因「多數」而信服,因「弱勢」而同情。

沉默的人不是啞巴,更不是沒有在思考,「沉默」必定有他其來有自的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沉默,也不能因此將「沉默的人」就說成是「沉默的多數」。「多數的人沉默」和「沉默的多數」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單純描述詞句,後者則是沒有根據的政治操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