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稱呼葉永鋕為玫瑰少年

2018年11月25日 · 

雖然很煞風景
但我仍堅持使用陳君汝而非葉永鋕媽媽來稱呼一個人
抱歉我就是潔癖龜毛

然後我也不會稱呼葉永鋕為玫瑰少年
他不曾同意我們這麼稱呼他
我們甚至不知道他願意被稱作少年或少女
更不知道他喜不喜歡玫瑰這個意象

非典型性別氣質的孩子
是我會給他的描述

20181113

2018年11月13日 · 

大選和公投都要到了,看到很多謠言亂傳,然後同性別婚姻方一直闢謠。

滿無聊的,這些反同性戀謠言從2012年以後大量發生,我在2013年到2015年就幾乎把各個面向的反同性戀說法都檢視、駁斥過了。反同性戀人士沒什麼新意,就是一直換句話說而已,我已經懶得再寫更多文章去反駁這些事,絕大多數貼我的舊文就很夠了。

2016年之後,我反而比較常回頭反省同性別婚姻運動的問題,也逐漸把觸角伸向跨性別、毀廢、酷兒、戀童癖等等非同性戀的性弱勢族群,也把討論的重心從婚姻轉移到家庭制度上。

對我而言,自己的想法和眼界是慢慢有在進展的,也因此愈來愈對仍在原地踏步的同性別婚姻運動感到不耐。反同方的無限跳針圖的就是牽制腳步而已,把你的能量全部消耗,讓你忘了除了同性別婚姻,我們還有其他性弱勢議題等待著去解決。

大概因為如此,2018年之後我的正式的文章就少了許多,畢竟每次想發表個什麼意見,最終會被化約成「支持/反對同婚」這種二元對立,偏偏我很多時候根本就不想討論同性別婚姻。


身為非同性戀性弱勢,每天仍舊感受到這個社會反正沒有人想鳥你,那種隔絕於邊緣的氛圍。同性戀與反同性戀人士的陣營對抗,大概也容不下其他議題了。

同性別婚姻真正到來的那一天,或許人人忙著狂歡,或者忙著咒罵,至於其他的性弱勢,大概就是靜靜的、幽幽的,從一支支遊行隊伍旁邊慢慢踱步過去,隱入那從不屬於我們的社會、從不屬於我們的夜色之中。

抱歉我太過深入了,不然這部份我們先略過好了

2018年11月6日 · 

唉......

發覺自己愈來愈難和他人討論性弱勢與性平議題,畢竟台灣社會還處在「異性戀vs同性戀」的二元對立假想當中,什麼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毀廢、酷兒、跨性別等等的事情,壓根兒不在人們的腦袋裡出現過。

連要提起都很難提起,只好放棄,跟人家說抱歉我太過深入了,不然這部份我們先略過好了。

對你們來說,被略過的是議題、是學術研討,然而對我們來說,被略過的是活生生的人,和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