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去看完谷阿莫對《丹麥女孩》的再造影片

2016年2月28日 · >>F00156

終於去看完谷阿莫對《丹麥女孩》的再造影片

我覺得倒還好,反正谷阿莫大概就那樣,而且他原本的出發點就不是認真的做影評了。

谷阿莫會把整個故事理解成「自私追求個人理想,而辜負了愛」,完全說明了一般大眾對於「認同」的無知,以及對「愛」的迷信神化。

我向來強調「認同」的威力遠遠大於「愛」。

Love wins, but identity sustains.

因為近期同性別婚姻運動喊得震天價響的「Love wins」,還真的讓人以為「愛」就是至高無上的,就是解決一切的。渲染又煽情,當然容易鼓動大眾,但性弱勢面臨的最根源問題,是認同危機,而不是缺乏愛。

會被谷阿莫這類大眾通俗娛樂系統給誤解,也是可預期的。一般大眾不曾面對身分認同問題,當然不曉得這影響有多大又多深,所以會覺得一個人怎可以為了變性,就去傷害深愛他的人。「愛」不是最高嗎?怎麼可以破壞它?

事實是,有認同才有根,灌溉的愛才能被吸收,這棵樹才能茁壯,失根的樹是活不了的。丹麥女孩是追求「認同」的問題,當他無法被認同為一個女人,而是仍舊必須以某部分「被妻子深愛的丈夫」腳色存在時,他的人生就無法圓滿。


同性別婚姻運動的權利論述、「愛」論述,將會慢慢出現阻滯。遲早,我們會發覺前輩們的社會學與身分認同論述,才是路遙馬力。

Love wins, but identity sustains.

2016年2月26日 · 


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一世天不怕地不怕的鐵漢蕭峰,深深困於胡漢之間,被身分認同所苦,始終無法跨越那道高牆。這樣的執念,鑄成了一輩子都無以彌補的大錯,注定了一生的悲劇。」


慢慢的,我們才會逐漸了解到,
原來「認同」的影響,遠遠超越了「愛」,
他不僅深,而且無孔不入。

Love wins, but identity sustains.

根本就沒有「真愛無敵」

2016年2月22日 · 

根本就沒有「真愛無敵」
因為莉莉要的是認同
葛蕾塔卻給了他滿滿的愛
也難怪莉莉會常常去找同性戀亨里克
還有寄情於華納克羅斯醫師

莉莉要的是認同,不是愛
劇中只有這兩人表達過對莉莉的身份認同
葛蕾塔只表達了無限關愛和包容
這不一樣

<丹麥女孩>之整個忘記寫的感想補記

2016年2月21日 · 

電影裡還有另一個點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整部電影中,只有一個地方是由劇中人物的口中說出片名「A/The Danish Girl」。那是在葛蕾塔來到巴黎後,預定要見某個藝廊的經紀人的場景。那位經紀人說他沒有時間,因為他還有一個「丹麥女孩」預約見面。

這讓我覺得很值得玩味,因為被稱為Danish girl的不是莉莉,而是葛蕾塔。那位經紀人明知葛蕾塔是有夫之婦,理論上應該稱呼她Madam from Denmark,但是脫口而出的卻是Danish girl,恰好對上片名。

這究竟是劇組故意的呢?或者是無心插柳?
很值得玩味~

#抱歉我都注意這種很小很小的奇異點

丹麥女孩

2016年2月20日 · 

沒有很好看......
除了Eddie Redmayne的男裝以外XD

我想,坐我旁邊脫口說出「要切雞雞耶!感覺就很痛。」的那位男士可能得負些責任。

如同各方高手的影評,這的確是一部灰綠色「真愛無敵」的電影。除了真愛無敵、刻骨銘心,以及痛心疾首的部分,不曉得導演是否有意無意把transgender/queer最在意的部分,都藏在一些很細微、不太明顯的點當中。

例如莉莉和同性戀情夫亨利克準備要親親時,亨利克脫口喊他「埃恩納」,莉莉立馬變臉。

例如葛蕾塔和莉莉隔著一層紗在床上睡覺(是學梁山伯祝英台嗎?)葛蕾塔說他們結婚,莉莉反駁說葛蕾塔是和埃恩納結婚,葛蕾塔伸出手說是埃恩納也是莉莉,莉莉立馬縮回手。

例如埃恩納敘述小時候和漢斯玩親親,父親很立刻、很鮮明的就出現在回憶場景「痛打漢斯」。而埃恩納卻一直到死前,才象徵性地提到他做了一個夢,夢裡母親抱著仍是嬰孩的他,喊他莉莉。

例如葛蕾塔和埃恩納養的狗,是莉莉在與葛蕾塔吵架後,最後叫喚且信任的。


都沒人提到配樂。

配樂很中規中矩,厚重的弦樂,避開木管和銅管。未來如果有人租DVD回家看,可以注意一下鋼琴都在什麼時候進場,這點挺有趣的。

簡單的說,有那麼一點點愛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影子,然後同樣的樂句重複很多、很多、很多次。

這片配樂不突出,我必須這麼說。


最後,雖說是灰綠色的一部電影,但劇中出現了三次陽光燦爛的場景,都是莉莉最開心的時光。不得不說,導演的意圖明顯到我都差點出戲了。

這次沒有完全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