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去看完谷阿莫對《丹麥女孩》的再造影片
我覺得倒還好,反正谷阿莫大概就那樣,而且他原本的出發點就不是認真的做影評了。
谷阿莫會把整個故事理解成「自私追求個人理想,而辜負了愛」,完全說明了一般大眾對於「認同」的無知,以及對「愛」的迷信神化。
我向來強調「認同」的威力遠遠大於「愛」。
Love wins, but identity sustains.
因為近期同性別婚姻運動喊得震天價響的「Love wins」,還真的讓人以為「愛」就是至高無上的,就是解決一切的。渲染又煽情,當然容易鼓動大眾,但性弱勢面臨的最根源問題,是認同危機,而不是缺乏愛。
會被谷阿莫這類大眾通俗娛樂系統給誤解,也是可預期的。一般大眾不曾面對身分認同問題,當然不曉得這影響有多大又多深,所以會覺得一個人怎可以為了變性,就去傷害深愛他的人。「愛」不是最高嗎?怎麼可以破壞它?
事實是,有認同才有根,灌溉的愛才能被吸收,這棵樹才能茁壯,失根的樹是活不了的。丹麥女孩是追求「認同」的問題,當他無法被認同為一個女人,而是仍舊必須以某部分「被妻子深愛的丈夫」腳色存在時,他的人生就無法圓滿。
同性別婚姻運動的權利論述、「愛」論述,將會慢慢出現阻滯。遲早,我們會發覺前輩們的社會學與身分認同論述,才是路遙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