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批評同性別婚姻運動路線,主要還是「幸福婚家派」把事情都搞得太理所當然,而且還排擠其他異議人士,也不在乎不需要婚姻權利的另一群性弱勢的聲音,尤其是甚麼小蜜蜂的,以這種態度在行事,到時在同性別婚姻上慘遭全滅我也不意外。
我倒是比較擔心性平教育這一塊,之前也曾提過反同性別婚姻的最終王牌在兒童權上面,而最終戰場將會是學校。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我本來就不看好同性別婚姻,我不覺得以目前同性別婚姻運動非常淺薄的社會基礎,同性別婚姻能多早成功。然而依照各項統計,青年人的高支持度這塊就很重要,要說所謂基層和組織、樁腳這些真正會影響選票的地方,菜市場老阿婆搞不懂同性戀在衝三小,那很合理。但是老阿婆會死,小孩會長大,同性戀與性弱勢的未來就繫在性平教育上,就算短期內同性別婚姻運動過不了,扭轉未來人們對於性弱勢的態度,也會累積出足夠的實力。
我認為性弱勢權利運動的底線應該踩在性平教育上,而同性別婚姻運動的部分,依照台灣各黨政治人物那種瞎搞的習慣,專法絕對不能給他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退回去起跑點什麼都沒有,否則在法制上將供給那些保守人士,還有未來不少政客上下其手的機會,最後落得像德國一樣,一個伴侶專法卡死十數年。
教育才是真正的底線,無論學校裡或學校外,學校外的教育,靠的就是有志一同的人,能多影響周遭朋友,多影響一個是一個。身分政治(identity politics)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