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也是戀童癖無法被APA去病化的原因之一

2017年12月17日 · >>F00266

對戀童癖的「治療」,例如減低對兒童的性衝動程度,例如轉移注意力焦點以減少性衝動所造成的罪惡感,例如試圖發展對成年人的性趣等等,好減少戀童癖受兒童的性吸引,這是否類似於目前已經惡名昭彰,對同性戀的所謂「性傾向扭轉治療」(conversion therapy)?

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一個同性戀因為自己的性衝動或浪漫心理,而去和同性(成人)發生性行為與建立親密關係,目前在社會的接受度已經大幅提升,因此我們並不覺得對同性(成人)有性衝動就必須被壓抑,因此不必避免。

然而如果一個戀童癖因為自己的性衝動或浪漫心理,而去和兒童發生性行為或建立親密關係,目前在社會的接受度幾乎可以說是零,也因此我們才會覺得對兒童有性衝動必須被壓抑,必須避免。

這或許也是戀童癖無法被APA去病化的原因之一,當一個人有明確的一些心理機轉,驅動的行為卻可能是社會所完全無法接受的,那麼這樣的心理機轉,勢必受到社會的排斥與攻擊,也當然造成個體的矛盾與痛苦,甚至造成明顯的社會障礙。而依據精神醫學的概念,會或者將會造成認知、心理與社會功能障礙的問題,就定義為「病」。

在(成人間)同性性行為仍無法被接受的年代,例如「雞姦罪」仍橫行的年代,當然同性戀就是一種病。在成人與兒童間性行為無法被接受的年代(現代),當然戀童癖就是一種病。

#沒有任何替兒童性侵犯脫罪的意圖
#文章請看清楚不要辜負了我國的語文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