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法說讓權利論述栽了跟斗

2017年1月22日 · >>F00207

我說的是專法說讓「權利論述」栽了跟斗,而不是讓「性弱勢權利運動」或「同性別婚姻運動」栽了跟斗,請不要偷換概念。

當專法說被提出後,很顯而易見(也可想而知的),同性別婚姻正方馬上熟練地端出了「seperate but equal」在美國種族權利運動當中的實例。老實說,這是同性別婚姻運動的一張好牌,他演示了社群論當中很重要的概念:分群將造就差異與拒絕肯認。你會發現整個同婚正方瞬間所有論述都轉向成社群論,也有不少人則是提出伴侶專法與保護法之間的法理學差異。權利論述瞬間消失了,那些極陳同性戀喪失婚姻以及婚姻所附帶的權利與權益的論述,很快地在「另立專法保障相同權利」的攻擊之下,瞬間的死去。同性別婚姻運動轉而尋求社群論,還有美國民權運動歷史脈絡的奧援。

台灣大部分同性別婚姻人士(特別強調台灣此一地區性)的權利論述的最大罩門,在於與「同性戀為何進入婚姻」,還有「國家如何肯認同性別婚姻」產生了思考上的斷裂。另一部分問題在於,台灣的同性別婚姻正方過度的將「同性別婚姻肯認」與「同性戀肯認」畫上等號,但事實上在「沒有不一樣所以權利理應一樣」的論述之下,抹去了同性戀(或甚至性小眾)其原有的特質與需求。訴諸情感的「權利剝奪」與「同性戀受害形象」過分連結時,也將使同性戀族群在論述上過度強調法律及國家機器的區隔與壓迫,而在「身為同性戀」的「身分差異與認同」上逐漸失養。

過往權利論述的主流化,造就的就是同性別婚姻反方提出「試圖解決權利剝奪」的專法說時,同性戀剩下能用的論述就是地圖炮式的「專法就是歧視」,甚至「不支持同性別婚姻就是歧視」的無限上綱。這種言論審查式的行動,使得許多民眾在試圖進入同性別婚姻議題競技場時,不得不先選擇買下這張「身分表明」的入場券。當「歧視」成為一種廣泛的言論或甚至思想審查時,身處同性別婚姻爭論外圈的一般民眾,最終只能被洗腦成「支持同性別婚姻正方的所有論述以脫離歧視的道德批判」,這與同性別婚姻反方的基本保守派長年洗腦其支持者「支持同性別婚姻反方的所有論述以脫離保守價值的道德批判」不啻為相同的場景。

饒了那些父母吧!反正再怎麼樣,他們遲早還是會失去所有掌控權

2017年1月17日 · 

你把孩子都從性知識方面啟蒙了,那麼那些父母要怎麼利用孩童的無知,來掩蓋成年人們的無恥?

你把孩子都從性的禁忌教條中除魅了,那麼那些父母還有什麼手段可以利用威嚇和操弄恐懼來控制他們的孩子?

饒了那些父母吧!
反正再怎麼樣,他們遲早還是會失去所有掌控權。
因為再怎麼蒙蔽孩子,孩子最後還是會去看A片的。

美國的性教育如何影響青少年

2017年1月15日 · >>F00206

美國學校的性教育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大類是「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這類教育方式會強調避免婚前性行為的重要性,有的內容甚至要求學生當眾發誓這輩子絕對不會進行婚前性行為,至於對於各種性行為(包括自慰),則是不教導也不討論的。第二大類則是所謂「周全式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這類教育會告訴孩子避免性行為是避免懷孕和性傳染病的最好方法,但它同時也會告訴孩子如果真的發生性行為,有哪些方式可以保護自己,將懷孕和性病的機會減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周全式性教育」為了讓孩子知道如何在性行為中自保,他理所當然就必須將各種可能的性行為(包括自慰)告訴孩子,好讓孩子知道不同的性行為之中的自保方式。這部分就很容易引發不少家長擔心,他們認為這樣太露骨,也會引誘孩子去發生性行為。

家長會擔心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擔心歸擔心,實際上對孩子到底有好處還是沒好處,才是真正的重點吧!總不能說因為家長很擔心,所以就在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對孩子是好是壞的情況下,選擇了家長偏好的教育方式。


美國會針對此事進行大規模研究,主要是因為1995年的時候,美國政府通過法案,鼓勵全國中小學採用「守貞教育」。然而,十年下來,和採用「周全式性教育」的歐洲各國相比,美國的青少年未婚生子率和性病傳染率,竟然比歐洲各國還要來得高出許多(與西歐各國比已經是兩到三倍的水準),美國的狀況只比羅馬尼亞和俄國還好一點點。因此開始有不少學者質疑「守貞教育」比「周全式性教育」還來的差。

當然,單純質疑是沒有用的,於是就有人真的進行研究。美國華盛頓大學針對美國青少年所接受的性教育,研究是否影響他們的未婚生子率以及性病傳染率。

Abstinence-Only an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Activity and Teen PregnancyAbstinence-Only an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Activity and Teen Pregnancy


我簡述一下這篇paper的幾個重要結論
  1. 接受「守貞教育」的學生,和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比例是相當的,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2. 接受「周全式性教育」的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比例比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還來的略低,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3. 接受「守貞教育」的學生,和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發生未婚生子的比例是相當的,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4. 接受「周全式性教育」的學生,發生未婚生子的比例比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還來的少50%,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5. 在性傳染病方面,接受「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守貞教育」或「周全式性教育」的學生比例都是相當的,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由此看來,「守貞教育」根本和「完全沒接受過性教育」一樣,沒有任何保護青少年的效果,而「周全式性教育」雖然對減少性傳染病沒有顯著效果,但是他確實減少婚前性行為和未婚生子的機會。因此,「周全式性教育」才是對孩子有好處的性教育方式。


「周全式性教育」當中會包含各種性行為的討論,例如他告訴孩子性交有哪些體位、陰道交合與肛交是什麼、差別在哪裡,自慰是什麼等等。說真的,有的家長會很擔心太早讓孩子接觸到這些,但是擔心歸擔心,為後還是要靜下心來看看事實與科學證據,去選擇對孩子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目前台灣的女孩平均初經年齡約是12歲,比較早的可能10歲就初潮了,所以較早的可能國小四、五年級就開始所謂的「青春期」了,而男孩其實從非常小的年齡就有陰莖勃起現象了(但可能還不會射精,初精較早的可能發生在10~11歲)。也就是說,國小的孩子早已有進行性行為(陰莖插入陰道)的能力且性交後導致懷孕的可能了,所以要說國小教導性教育太早,我覺得根本不會,除非你想讓那些四、五、六年級的小女生在無知的情況下,莫名其妙的懷了孕,不然性教育真的要盡早。那些說國小性教育太早的人,根本搞不清楚實際狀況。


總結:
國小就開始性教育不會太早,而性教育以「周全式性教育」對孩子較有保護和幫助,「守貞教育」被證實無用。家長的擔心是一回事,但憑著擔心卻沒有任何證據就要做出選擇,這才是真正傷害孩子的。

一篇專訪四叉貓的文章,意外有個地方讓我沉思許久

2017年1月7日 · >>F00205


說穿了所謂「性開明」也只是一種攻擊人的手段罷了。

專訪當中四叉貓提到他在反性弱勢活動當中聽到的言論:「...聽過有牧師在台上作見證,自曝原來也是一名同性戀,但在服侍過重病母親後,見到母親裸體,忽然就被上帝『治癒』,重新對女性充滿興趣。」

閱讀到這段話時,我感受並不深,然而看到下方的網友留言,我心下愈來愈揣揣不安。

「看到自己媽媽的裸體起反應好噁心」
「是迷片劇情吧」
「這算是亂倫了吧,原本萌萌不但要多p,對亂倫也挺推崇的」
「難怪想人獸交 人輪配 只有夠虔誠才作得到(噁到不行…)」
「我覺得好可怕喔....甚麼鬼阿囧!!!!!」

說實在話,一個男人看到女人的裸體而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反應,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拜託我沒有說「只有看到異性裸體有反應才自然」,請不要超譯我的話。)只是因為案例中是看到自己母親的裸體,在既有的社會道德規訓當中若與自己母親發生性關係,將是嚴重觸犯禁忌的。

對性的衝動是與生俱來的,而對於性的表達和行為,則受社會規訓嚴密控制。支持同性戀與同性別婚姻的人,可以整天強調同性相吸引是多麼的天生自然、與生俱來,並且痛斥社會教條對於「性」的無理控制,卻在一個男性說出看到女性裸體而有所觸動時,反過來以他們曾經痛斥過的社會教條,來給予最深沉的否定。

我現在懂了,有太多挺同性戀、支持同性別婚姻的人(多半是友善同性戀的異性戀)口中的「人家結婚,關你屁事」,事實上只是討厭教會、年長家父主義者等等保守族群長期霸佔婚家的話語權,因而藉機進行話語權的爭奪罷了。原來許多「不要在遊行當中討論性解放,先把同性別婚姻階段性目標完成」只是推託和藉口,實際上這些人仍然是反對性解放的。(例如部分號稱「直同志」的網友,把參加遊行訴求身體權的上空跨性別罵成多麼低賤,可以略知一二。)原來他們口中「先不要裸露,以免一般大眾恐慌」,其實所謂「一般大眾」指的就是他們自己。

朱家安在這波同性別婚姻運動浪潮初始時曾說過一句話:「我其實不是挺同,是討厭護家盟。」這實在再精準不過了。(當然現在朱家安的立場可能有所改變。)這句話精確的描述了太多「直同志」心裡的想法。對於真正的以性解放來解除同性戀與其他性弱勢的困境,這些「直同志」可能一點興趣也沒有,或甚至我狂妄的猜測,同性別可以結婚之後,就有不少戰友開始反過來反對更深沉的性解放了。

我想用前不久自己才說過的話做結:「這之中沒有人的中心思想真的認為性解放有其必要,說穿了都只是為自己人護航、想辦法攻擊對方而已。台灣是個人人都缺乏中心思想的國度,也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逐漸走向一敗塗地。」

PS. 天下雜誌網站已經更改過此篇文章的網址,下方的網友留言也已全數消失(2018.01.07新增附註)

為何選跨性別女童當封面?

2017年1月3日 · 


性別權利運動是打破權利的性別疆界,同性別婚姻運動是打破婚家的性別疆界,跨性別權利運動則是打破身體的性別疆界,通過同性別婚姻的國家,跨性別議題就會是下一個浮上檯面的,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最近講話得人嫌,同性戀權利運動婚家派的人應該會討厭我,反跨性別的某些基進女性主義者可能也會討厭我,我只是不小心走得稍微快了一點。(聳肩)